运动过量会危害生命用好这1招,寿命延长

2023/12/25 来源:不详 浏览次数:

运动

喜欢宅在家的你是否也常常觉得运动浪费生命?但你大概没想过,这一观点竟然真得有科学依据!据英国《镜报》4月2日报道,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心血管研究所最近指出,跑步过量和完全不运动其实一样伤害身体。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,只有保持适量运动(每周两到三小时)才能助人健康长寿。

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朋友来说,由于年岁大了,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,可是年轻的时候又缺乏运动,于是他们特别想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,可真正运动起来,却又参照二三十岁的运动强度,跑步不跑完米不停,打球更是坚持两小时不下场。

运动过量

大运动量的运动是把双刃剑,它可以使人们的身体素质更加强壮,但是长期超负荷的大运动量,也会导致人的心血管产生特异性变化。有的甚至出现运动性猝死,它并非运动本身导致,而是高强度持续的运动成为触发因素,诱使有潜在疾病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,导致突然死亡的。

运动过量的另一很大的伤害是关节磨损,对抗地心引力的运动长期过量后,关节会比常人磨损得快,关节一旦破坏就很难复原。尤其中老年人的器官自行修补能力较低,年岁越高,关节磨损退化的程度越大。所以,如果大家已经过了50岁,运动的时候就更要注意科学。

怎么才能健康运动呢?用好这1招—走路。

国际卫生组织将行走定义为“世界上最好的运动”。研究表明,人体的各种解剖结构、生理机能、心肺的形成、人体骨骼、肌肉位置等方面最适合步行。

1、安全

行走比散步有效,比慢跑安全,尤其对于很少运动以及突然运动的人群来说,贸然进行跑步锻炼,膝关节、肌腱等部位很容易受伤;心、肾、肝等脏器或新陈代谢系统有问题的人,会出现明显的血氧供应不足的状况。

2、经济

走路是最平凡的行为,最经济的运动,却常常有不凡的效果。经常坚持行走锻炼,可以减少30%心脏病,50%糖尿病的几率,还可以防治精神忧郁,神经衰弱等疾病。

3、提高免疫力

行走时,人的脚底所受的冲击大约是体重的1~2倍,仅为慢跑的1/3左右,行走时对身体的冲击能提高免疫,延缓衰老。

4、快乐

行走锻炼还是天然的镇静剂,经常进行行走锻炼,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,抑制低落情绪,让人在行走之后精神状态良好,周身轻松,精力充沛。

5、强身健体

走路能增强肌肉力量,强健腿足、筋骨,并能使关节灵活,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。

6、塑身

走路能减少人体腹部脂肪的积聚,保持人体的形体美。

7、促消化

可以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功能,促进胃肠有规律地蠕动,增加食欲,对于防治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肥胖症、习惯性便秘等症状都有良好的作用。

走路是世界上做好的运动,因此,50岁以后的朋友可以经常走路来锻炼身体,但是,一定要注意合理、健康的运动。

ps:通过走路健身的方式肯定是好的,但走路分为散步和快走,散步无法达到健身效果,只有快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锻炼的作用。

怎样合理健康的走路?

1、装备—鞋合脚

走路时,双脚承受的总重量大约是体重的1.5倍,如果鞋子的支撑力不够,可能会造成前脚压力过大,以及后脚跟承受较大震动冲击。除了脚掌偏大的朋友应挑选楦头较宽的鞋款,让脚趾自由伸展外;为降低行走力道,对人体的足部的衝击,挑选鞋子更不是平就好。事实上,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低跟鞋设计,不仅能在视觉上有小腿拉长、身体比例变好的效果!鞋跟与前端保持3.5公分的黄金高度差,更是有效吸震、减少外在衝击,让人走起路来更自在、舒服的重要关键。

2、热身准备

为避免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伤害,快走前先做一些伸展四肢的热身活动。开始走路时不妨先以正常速度热身5分钟,然后逐渐加快你的步伐,使你的心脏跳动更快,肺呼吸更深。我们需要保持快速地走路至少15分钟。

3、地点

公路边是最不适合快走的地点,这不仅因为公路上车流量大,空气质量差,易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,更重要的是柏油路面过于坚硬,容易对膝盖和脚踝造成较大的冲击。因此,松软的土路和塑胶操场是最适合快走的运动场所。此外,公园和自家小区也是不错的选择,因为这些地方空气质量较好,可以保证在运动时,呼吸系统不受过多的伤害。

4、走路姿势—抬头、挺背、腹平

边走边挥舞手臂,注意保持你的头向上,背部挺直,腹部平直,你的脚尖向前伸直,大步走,但注意不要拉伤。当你想要停下来时,先恢复到热身时的速度,保持5分钟。在走路结束后做一些柔软伸展动作对身体会非常有益。

5、时长

为保证锻炼效果,建议每天半个小时。“步”或“步”其实就是对锻炼时间的量化处理。按每秒走约两步的频率计算,“步”大概就是快走40分钟,而“步”则需要一个多小时。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58led.net/xzwh/10567596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 2014-2024
    今天是: